抗战时期济南守得住吗,为何说韩复榘死得不冤
然而,济南的地理条件则是守军的一大利器。济南背靠泰山,前方为黄河,地势险要,天然防线明显。尤其是黄河,在济南一段,北岸高于南岸,若敌军从北岸渡河,我军防守难度增大。不过,如果将重炮部署在南岸的千佛山等高地,从高处打击敌军,便能有效压制敌人的行动。在冬季,黄河下游的结冰期也是我方防守的一个有利因素,日军的重型装备无法跨越冰层,行动困难。而此时,敌军的兵力分布相对薄弱,尤其是在华北作战的日军,已被迫抽调了大量兵力支援上海、南京等战场,这使得日军在山东的持续进攻能力受到制约。
尽管如此,韩复渠并未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。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重炮的缺乏。黄河防线的关键就是阻止敌军渡河,而这一任务需要强大的火力支持。韩复渠曾多次请求增援重炮,李宗仁也迅速从徐州调来了一个炮兵旅,但蒋中正却拒绝了这个请求,认为重炮不应分给韩复渠这样的“杂牌军”。于是,炮兵旅被调离,给了其他部队。这一决定,显然让韩复渠失去了制敌的关键力量。日军攻占济南前,已通过持续的炮火和空袭,对我方造成了巨大的压力,防线早已崩溃。
然而,韩复渠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缺乏重炮,更在于战略决策的失误。国军高层早已预见到济南难以守住,指示韩复渠尽量防守济南,若失守则逐步撤退到莱芜、泰安等地,利用鲁中山区的山地地形,拖延日军的进攻。然而,韩复渠未能坚守阵地,选择了迅速撤退,导致山东防线迅速崩溃,日军仅用20天就占领了整个山东,极大地破坏了第5战区的作战部署。
最终,韩复渠的撤退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,不仅破坏了防线,还放弃了许多战略要地。如果当时韩复渠能在济南坚守一段时间,虽然困难重重,但至少能为增援部队争取时间,或许局面会有所不同。遗憾的是,韩复渠选择了放弃,导致了整条防线的崩溃。
总的来说,虽然守住济南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极为艰难的,甚至几乎不可能,但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地形、气候等有利因素,并集中兵力进行有效的防守,国军完全有可能在济南抵抗一段时间。然而,国军内部的协调问题和战略失误,使得这一机会错失,最终导致了济南的失守和山东的沦陷。韩复渠因此成为历史上的罪人,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