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吴行政区划

参:
^ 《三国志》卷64〈诸葛恪传〉曰:“权寝疾,议所付托。时朝臣咸皆注意于恪,而孙峻表恪器任辅政,可付大事。权嫌恪刚很自用,峻以当今朝臣皆莫及,遂固保之,乃征恪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64〈孙峻传〉:“既诛诸葛恪,迁丞相大将军,督中外诸军事、假节,进封富春侯。”
^ 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6〈江南道·润州上元县〉:“吴长沙桓王孙策定江东,置扬州于建业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46〈孙策传〉:“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,勋众尽降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47〈孙权传〉:“黄初二年六月,权令将军贺齐督糜芳、刘邵等袭蕲春,邵等生虏宗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56〈吕范传〉:“权破羽还,都武昌,拜范建威将军,封宛陵侯,领丹杨太守,治建业。”
^ 《建康实录》卷1:“〔黄武元年〕,诏扬州置牧,以丹阳太守吕范为扬州牧,以东胜将军高瑞领丹阳太守,复自建业徙治芜湖。”
^ 《建康实录》卷3:“〔五凤元年〕春正月,以大将军、左司马李衡为丹阳太守,自芜湖又徙治宛陵。”
^ 9.0 9.1 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5:“永安中分溧水以北六县为丹阳郡,仍治建业。”;卷20考证云:“永安中分置故鄣郡,丹阳所领惟溧阳以北六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〉:“晋陵太守,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。”
^ 11.0 11.1 11.2 《三国志》卷48〈孙皓传〉:“宝鼎元年,分会稽为东阳郡,分吴、丹杨为吴兴郡,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48〈孙皓传〉裴松之注引孙皓诏曰:“古者分土建国,所以褒赏贤能,广树藩屏。秦毁五等为三十六郡,汉室初兴,闿立乃至百五,因事制宜,盖无常数也。今吴郡阳羡、永安、余杭、临水及丹杨故鄣、安吉、原乡、於潜诸县,地势水流之便,悉注乌程,既宜立郡以镇山越,且以藩卫明陵,奉承大祭,不亦可乎!其亟分此九县为吴兴郡,治乌程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〉:“东阳太守,本会稽西部都尉,吴孙皓宝鼎元年立。”
^ 14.0 14.1 14.2 14.3 《三国志》卷48〈孙亮传〉:“太平二年,以长沙东部为湘东郡,西部为衡阳郡,会稽东部为临海郡,豫章东部为临川郡。”
^ :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〉:“临海太守,本会稽东部都尉,孙亮太平二年立。”
^ 16.0 16.1 《三国志》卷48〈孙休传〉:“永安三年,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,分宜都置建平郡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〉:“建安太守,属会稽。后分冶地为会稽东、南二部都尉。东部,临海是也;南部,建安是也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〉:“临川内史,吴孙亮太平二年,分豫章东部都尉立。”
^ 陈健梅《孙吴政区地理研究》第136页:“按:吴以豫章东部为临川郡,郡治当为东部都尉治,《洪志》(洪亮吉《补三国志疆域志补注》)引《记纂渊海》治南城,《吴表》(吴增仅《三国郡县表附考证》)从之,《图集》(谭其骧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)亦治南城,今暂从之,待考。”
^ 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10〈江南西道抚州〉:“吴太平二年以南城、临汝二县置临川郡,更增置宜黄、安浦、新建、西平、西城、东兴、南丰、永城八县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48〈孙皓传〉:“宝鼎二年,分豫章、庐陵、长沙为安成郡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09〈江南西道吉州〉:“《地志》:吴分豫章之新喻、宜春,庐陵之平都、永新,长沙之安成、萍乡,六县为安成郡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56〈朱然传〉:“《权奇其能,分丹杨为临川郡,然为太守,臣松之案:此郡寻罢,非今临川郡。授兵二千人。”
^ 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09〈吉州新淦县〉:“《舆地志》云:后主分新淦、石阳两县置巴丘郡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48〈孙亮传〉:“五凤二年,使卫尉冯朝城广陵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48〈孙亮传〉:“太平元年,先遣钦及骠骑吕据、车骑刘纂、镇南朱异、前将军唐咨军自江都入淮、泗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47〈孙权传〉:“赤乌十三年,遣军十万,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·丹阳尹〉:“溧阳令,汉旧县。吴省为屯田〔都尉〕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·丹阳尹〉:“湖熟令,汉旧县。吴省为典农都尉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·南琅邪太守〉:“江乘令,汉旧县。本属丹阳,吴省为典农都尉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·淮南太守〉:“于湖令,太康二年分丹阳县立,本吴督农校尉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·新安太守〉:“海宁令,孙权分歙为休阳县,晋太康元年更名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04〈歙州休宁县〉:“吴避孙休讳改为海阳县,晋平吴,改为海宁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47〈孙权传〉:“黄龙三年,由拳野稻自生,改为禾兴县。……赤乌五年春正月,立子和为太子,大赦,改禾兴为嘉兴。”;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·吴郡太守〉:“嘉兴令,此地本名长水,秦改曰由拳。吴孙权黄龙四年,由拳县生嘉禾,改曰禾兴。孙皓父名和,又改名曰嘉兴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·吴郡太守〉:“建德令,吴分富春立。”;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5〈睦州建德县〉:“本汉富春县地,吴黄武四年分置建德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·吴郡太守〉:“桐庐令,吴分富春立。”;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5〈睦州桐庐县〉:“本汉富春县之桐溪乡,吴黄武四年分置桐庐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·吴郡太守〉:“寿昌令,吴分富春立新昌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·吴郡太守〉:“嘉新城令,浙江西南名为桐溪,吴立为新城县,后并桐庐。《晋太康地志》无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93〈杭州〉:“黄初五年,又析富春县置新城县。”;《水经》卷40〈渐江水注〉:“(新城)县,故富春地,孙权置,后省并桐庐。”
^ 37.0 37.1 《三国志》卷47〈孙权传〉:“嘉禾三年,诏复曲阿为云阳,丹徒为武进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·东阳太守〉:“永康令,赤乌八年分乌伤上浦立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97〈江南东道·婺州永康县〉:“赤乌八年,分乌伤之上浦为永康县。”
^ 《续汉志》卷22〈郡国志四〉刘昭注:“〔建安〕二十三年,立遂昌县。”;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·东阳太守〉:“遂昌令,孙权赤乌二年,分太末立曰平昌。”;陈健梅《孙吴政区地理研究》第90页:“钱大昕从《宋志》,以为建安二十三年所分者为定阳非遂昌也。《一统志》卷三零五处州府从《宋志》,当是。”
^ 《通典》卷182〈州郡典十二〉:“吴赤乌八年,置武义县。”;《舆地广记》卷22〈婺州武义县〉:“吴赤乌八年置,后废。”;陈健梅《孙吴政区地理研究》第90页:“吴增仅列于孙权黄武元年至太元二年格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·临海太守〉:“临海令,吴分章安立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98〈江南东道台州〉:“吴大帝分章安、永宁置临海县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47〈孙权传〉:“(黄龙三年)会稽南始平言嘉禾生。”;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·临海太守〉:“始丰令,吴立曰始平。”;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6〈江南道二·台州〉:“吴分章安置南始平县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98〈江南东道·台州天台县〉:“吴初置,为南始平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5〈州郡志一·永嘉太守〉:“安固令,吴立曰罗阳,孙皓改曰安阳。”;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6〈江南道二·温州安固县〉:“吴分章安置罗阳县,少帝改曰安阳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晋安太守〉:“罗江男相,吴立,属临海。”
^ 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01〈邵武军邵武县〉:“本后汉东侯官县之北乡也。建安元年,孙策称会稽守,置南平县。吴景帝〔永安〕三年改为昭武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建安太守〉:“吴兴子相,汉末立曰汉兴,吴更名。”;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9〈江南道五·建州浦城县〉:“本汉兴县,吴永安三年改曰吴兴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01〈建州浦城县〉:“县本后汉东侯官之北乡也,献帝末立汉兴县,至吴永安三年改为吴兴县。”
^ 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9〈江南道五·建州〉:“吴永安三年置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00〈南剑州将乐县〉引《后汉书》:“永安三年析建安之校乡立将乐县。”
^ 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00〈南剑州〉:“吴永安三年立为南平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晋安太守〉:“晋安男相,吴立曰东安。”;《舆地广记》卷34〈泉州南安县〉:“吴置东安县,晋改曰晋安。县盖与郡同立。”
^ 《舆地纪胜》卷27〈瑞州高安县〉:“孙权置宜丰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豫章太守〉:“康乐侯相,吴孙权黄武中立曰阳乐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庐陵太守〉:“遂兴男相,吴立曰新兴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09〈吉州泰和县〉引《舆地志》云:“后汉献帝立遂兴县,吴大帝改曰新兴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庐陵太守〉:“阳丰男相,吴曰阳城。”[注24]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庐陵太守〉:“东昌子相,吴立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09〈吉州泰和县〉引《舆地志》云:“吴后主置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庐陵太守〉:“西昌侯相,吴立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庐陵太守〉:“吉阳男相,吴立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09〈吉州吉水县〉引《舆地志》云:“吴后主二年置吉阳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南康公相〉:“陂阳男相,吴立曰揭阳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08〈虔州虔化县〉:“吴嘉禾五年置揭阳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南康公相〉:“宁都子相,吴立曰杨都。”;《旧唐书》卷40〈地理志三〉:“虔化,吴分赣立阳都县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08〈虔州虔化县〉:“吴大帝分赣县立阳都县,《吴录》、《地志》属庐陵南部。”;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8〈江南道四·虔州虔化县〉:“本汉赣县地,吴宝鼎三年初置新都(当作阳都)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南康公相〉:“平固侯相,吴立曰平阳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临川内史〉:“东兴侯相,吴立。”(陈健梅谓析自南城)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临川内史〉:“南丰令,吴立。”;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8〈江南道四.抚州〉:“本汉南城县之地,吴少帝以为南丰县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10〈抚州南丰县〉:“吴太平二年置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临川内史〉:“宜黄侯相,吴立。”;《舆地纪胜》卷29〈抚州宜黄县〉:“《临川志》:本后汉临汝县地,吴孙亮太平二年分置宜黄县,属临川郡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临川内史〉:“新建侯相,吴立。”;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8〈江南道四·抚州崇仁县〉:“本汉临汝县之地,吴少帝太平二年分临汝为新建县,属临川郡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临川内史〉:“安浦男相,吴立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10〈抚州崇仁县〉:“废安浦县南县西南二百九十里,吴太平二年置,以安浦村为名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临川内史〉:“西丰侯相,吴立曰西平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10〈抚州临川县〉:“吴太平二年,以临汝县为临川郡,于郡南更置西平县。”
^ 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10〈抚州崇仁县〉:“吴立曰西城,晋改西宁;废西平县,吴太平二年置,以宁水为名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临川内史〉:“永城男相,吴立。”
^ 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8〈江南道四·袁州新喻县〉:“本汉宜春县地,吴孙皓分置新渝县,因渝水为名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6〈州郡志二·安成太守〉:“萍乡侯相,吴立。”;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8〈江南道四·袁州新喻县〉:“本汉宜春县地,吴宝鼎二年分立萍乡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32〈先主传〉建安二十年。
^ 《建康实录》卷2〈太祖下〉:“黄龙元年秋九月,帝迁都于建业。以陆逊为上将军,诏辅太子登,留守武昌。”;《三国志》卷58〈陆逊传〉:“赤乌七年,代顾雍为丞相,诏曰:‘……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。’”,卷64〈诸葛恪传〉:“会逊卒,恪迁大将军,假节,驻武昌,代逊领荆州事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61〈陆凯传〉:“孙皓立,迁镇西大将军,都督巴丘,领荆州牧,进封嘉兴侯……建衡二年,大司马施绩卒,拜抗都督信陵、西陵、夷道、乐乡,公安诸军事,治乐乡;凤凰元年,东还乐乡;二年春,就拜大司马、荆州牧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〉:“建平太守,吴孙休永安三年,分宜都立,领信陵、兴山、秭归、沙渠四县。”
^ 《水经》卷34〈江水注〉:“孙休分为建平郡,治巫城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58〈陆逊传〉:“〔陆逊〕潜遣将军周峻、张梁等击江夏新市、安陆、石阳。”;《建康实录》卷2〈太祖下〉:“嘉禾中,都护诸军,与诸葛瑾等征襄阳,定安陆、石阳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58〈孙休传〉:“永安六年,分武陵为天门郡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〉:“衡阳内史,吴孙亮太平二年,分长沙西部都尉立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〉:“湘东太守,吴孙亮太平二年,分长沙东部都尉立。”
^ 79.0 79.1 《三国志》卷48〈孙皓传〉:“甘露元年,以零陵南部为始安郡,桂阳南部为始兴郡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〉:“始建内史,吴孙皓甘露元年,分零陵南部都尉立始安郡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〉:“邵陵太守,吴孙皓宝鼎元年,分零陵北部都尉立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〉:“广兴公相,吴孙皓甘露元年,分桂阳南部都尉,立为始兴郡。”
^ 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37〈岭南道·贺州〉:“汉苍梧郡地,吴黄武五年,割苍梧置临贺郡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55〈甘宁传〉:“权嘉宁功,拜西陵太守,领阳新、下雉两县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55〈潘璋传〉:“权即分宜都巫、秭归二县为固陵郡,拜璋为太守、振威将军,封溧阳侯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47〈孙权传〉:“〔黄初二年〕,权自公安都鄂,改名武昌,以武昌、下稚、寻阳、阳新、柴桑、沙羡六县为武昌郡。”
^ 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12〈鄂州武昌县〉:“甘露初析江夏置武昌郡。”
^ 《水经注》卷38〈湘水〉:“魏咸熙二年,孙皓分零陵置营阳郡,在营水之阳,故以名郡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巴陵太守〉:“监利侯相,按《晋起居注》,太康四年,复立南郡之监利县,寻复省之。言由先有而被省也,疑是吴所立,又是吴所省。”;《舆地广记》卷27〈江陵府监利县〉:“吴分华容立,寻省。”
^ 《宋书·卷三十七·州郡志三·巴陵太守》:“州陵侯相,汉旧县,属南郡,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,疑是吴所省也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47〈孙权传〉:“黄武元年,改夷陵为西陵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建平太守〉:“兴山令,疑是吴立。;《通典·州郡十三·巴东郡》:“兴山:吴主孙休置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48〈归州·秭归县〉:“景帝永安三年分秭归县北界立兴山县,属建平郡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41〈霍峻传〉注引《襄阳记》:“宪还,袭取吴之巫城。”
^ 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30〈施州〉:“吴分〔巫县〕立沙渠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建平太守〉:“信陵令,疑是吴立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47〈孙权传〉:“黄初二年,权自公安都鄂,改名武昌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武陵太守〉:“汉寿伯相,吴曰吴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武陵太守〉:“龙阳侯相,《晋太康地理志》、《何志》吴立。”;《舆地纪胜》卷68〈常德府·龙阳县〉:“《元和志》:本汉索县地,吴分立龙阳县,属武陵郡。”
^ 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20〈江南西道〉:“吴分酉阳之境置黔阳郡。《吴录》:黔阳属武陵郡。”;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〉:“晋末平吴时,峡中立武陵郡,有黾阳、黔阳县,咸宁元年并省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天门太守〉:“溇中令,二汉无,《晋太康地志》有,疑是吴立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长沙内史〉:“吴昌侯相,后汉立曰汉昌,吴更名。”
^ 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7〈鄂州蒲圻县〉:“吴大帝分立蒲圻县,因蒲圻湖为名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12〈鄂州蒲圻县〉:“吴黄武二年分沙羡置,属长沙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江夏太守〉:“蒲圻男相,晋武帝太康元年立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衡阳内史〉:“湘西令,吴立。”;《水经注》卷38〈湘水〉:“湘水又历湘西县南,分湘南置也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衡阳内史〉:“衡山男相,吴立曰衡阳。”;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9〈潭州·湘潭县〉:“本汉湘南县地,吴分立衡阳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衡阳内史〉:“新康男相,吴曰新阳。”
^ 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9〈潭州·常宁县〉:“吴分耒阳置新平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湘东太守〉:“利阳(张勃《吴录》有此县,利作梨)。”
^ 《舆地广记》卷26〈衡州·常宁县〉:“吴分耒阳置新宁县。”
^ 《通典·州郡十三·零陵郡祁阳》:“汉泉陵县地,吴置今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零陵内史〉:“永昌令,吴立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营阳太守〉:“舂陵令,前汉旧县,舂陵侯徙国南阳,省。吴复立,属零陵。”
^ 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37〈昭州〉:“吴甘露元年分富川县(陈健梅谓当作荔浦县)置平乐县,属始安郡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始建内史〉:“熙平令,吴立为尚安。”;《水经注》卷38〈漓水〉:“县本始安之扶乡,孙皓割以为县。”
^ 《水经注》卷38〈漓水〉:“县本苍梧之北乡,孙皓割以为县。”;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37〈桂州永丰县〉:“吴甘露元年,析汉荔浦县之永丰乡置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邵陵太守〉:“高平男相,吴立。”
^ 《舆地纪胜》卷59〈宝庆府〉:“《寰宇记》云:吴置,晋永嘉中并入邵阳县。”
^ 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29〈郴州资兴县〉:“本汉郴县地,后汉于此置汉宁县,吴改曰阳安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临庆内史〉:“兴安侯相,吴立曰建兴。”;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37〈贺州桂岭县〉:“本汉临贺县之地,吴分置建兴县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47〈吴主传〉:“是岁(黄武五年),分交州置广州,俄复旧。”;卷49〈士燮传〉:“权以交阯县远,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,吕岱为刺史;交阯以南为交州,戴良为刺史。”
^ 《三国志·孙皓传》天纪三年。
^ 《晋书》卷57〈滕脩传〉:“脩率众赴难。至巴丘而皓已降,乃缟素流涕而还,与广州刺史闾丰、苍梧太守王毅各送印绶。”
^ 《三国志》卷48〈三嗣主传〉:“凤凰三年,分郁林为桂林郡。”
^ 《续汉志》卷23〈郡国志五〉“高凉县,建安二十五年,孙权立高凉郡。”
^ 《大清一统志》卷447〈肇庆府〉:“建安二十五年,孙权置高凉郡,又分高凉置安宁县为郡治,晋因之。”
^ 《方舆纪要》卷101〈肇庆府阳江县〉:吴分高凉县置广化,为高兴郡治。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新会太守〉:“新夷令:吴立曰夷平。”;《方舆纪要》卷101〈广州府新会县〉:“新夷废县在县西四十五里,三国吴析番禺置平夷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新宁太守〉:“临允令:吴立,属苍梧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62〈桂州〉:“修仁县,本汉荔浦县地,吴孙皓(陈健梅谓当作孙权)置建陵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7〈州郡志三·临庆内史〉:“宁新令:二汉无,当是吴所立,属苍梧。”,卷38〈州郡志四·苍梧太守〉:晋武帝太康元年,改新宁曰宁新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永平太守〉:“丰城令:吴立,属苍梧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高凉太守〉:“安宁令:吴立。”;《大清一统志》卷447〈肇庆府〉:建安二十五年,孙权置高凉郡,又分高凉置安宁县为郡治。”
^ 《方舆纪要》卷101〈肇庆府阳江县〉:吴分高凉县置广化,为高兴郡治。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宁浦太守〉:海安男相:吴曰海宁,晋武改名。《太康地志》属高兴。
^ 《三国志》卷60〈吕岱传〉。
^ 《三国志》卷61〈陆凯传〉
^ 房玄龄等《晋书》卷57〈陶璜传〉,北京中华书局,1558页;吕士朋《北属时期的越南》,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,61─62页。
^ 陈寿《三国志》卷48〈孙皓传〉,北京中华书局,1167页。
^ 陈寿《三国志》卷48〈孙皓传〉,北京中华书局,1167页;房玄龄等《晋书·陶璜传》,北京中华书局,1558页;吕士朋《北属时期的越南》,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,62页。
^ 陈寿《三国志》卷48〈孙皓传〉,北京中华书局,1168页;房玄龄等《晋书》卷57〈陶璜传〉,北京中华书局,1558─1559页;吕士朋《北属时期的越南》,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,62页。
^ 《续汉志·郡国志五》注引王范《交广春秋》曰:“建安十五年治番禺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三十八《州郡志四》交州刺史:“及分为广州,治番禺,交州还治龙编。”(谢锺英、吴增仅皆以为还治龙编在永安七年。)
^ 《三国志》卷47〈孙权传〉:“黄武七年,改合浦为珠官郡。”;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〉:“合浦太守,汉武帝立,孙权黄武七年,更名珠官,孙亮复旧。”
^ 《晋书》卷15〈地理志下〉:“永安六年,复分交州置
广州,分合浦立合浦北部,以都尉领之。”;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〉:“宁浦太守:《吴录》,孙休永安三年,分合浦立为合浦北部尉,领平山、兴道、宁浦三县。”
^ 《晋书》卷15〈地理志下·交州〉:“赤乌五年,复置珠崖郡。”
^ 145.0 145.1 《三国志·卷四十八·孙皓传》:“建衡三年,分交阯为新昌郡。诸将破扶严,置武平郡。”
^ 《方舆纪要》卷112〈安南清化府〉:“后汉省,三国吴复置,晋初废。”
^ 《晋书》卷57〈陶璜传〉:“〔陶〕璜征讨开置三郡九真属国。”
^ 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38〈岭南道五·驩州〉:“吴归命侯天纪二年,分九真之咸驩置九德县(陈健梅谓当作九德郡)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71〈岭南道·驩州九德县〉:“吴分日南置九德郡。”
^ 《水经注》卷36〈温水〉:“晋太康三年,省日南郡属国都尉,以其所统卢容县置日南郡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〉:“日南太守,秦象郡,汉武元鼎六年更名,吴省,晋武帝太康三年复立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65〈岭南道郁林州南流县〉:“废牢州……秦为象郡地,二汉属日南郡,吴省,晋平吴复置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宁浦太守〉:“《广州记》,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,吴分郁林立,治平山县。”;《舆地纪胜》卷113〈广南西路·横州〉:“《图经序》:吴建安二十三年吴立宁浦郡。”;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66〈岭南道·横州〉:“《吴录》云吴以合浦北部为宁浦郡,《广州记》云吴分郁林郡置。”;《旧唐书》卷41〈地理志四·邕州下都督府横州宁浦县〉:“州所治,汉广郁县地,属郁林郡。吴分置宁浦县及立郡。”;《舆地广记》卷37〈广南西路·横州宁浦县〉:“本汉广郁县地,吴分置宁浦县及立郡。”;《记纂渊海》卷15〈广南东路·横州宁浦县〉:“本汉广郁、高凉二县地,吴于高凉置宁浦县及郡。”
^ 杨守敬《三国郡县表补正》:“朱卢在今郁林州南,后汉改为朱崖,吴朱卢仍当属合浦。按:《宋志》“吴立”不确,当是吴改名。”
^ 153.00 153.01 153.02 153.03 153.04 153.05 153.06 153.07 153.08 153.09 153.10 153.11 153.12 153.13 153.14 153.15 153.16 153.17 153.18 153.19 153.20 153.21 153.22 153.23 吴增仅《三国郡县表附考证》:“《晋书·陶璜传》‘孙皓以璜为交州牧。武平、九德、新昌土地阻险,夷獠劲悍,历世不宾,璜征讨,开置三郡,及九真属国三十余县’,考璜以交州牧,攻复交趾、九真、日南等郡,复与广州刺史滕脩破广州诸贼,是交、广二州新置诸县均璜所开置为多。若交州合浦之南平、毒身二县[注43],交趾之吴兴、武安二县,新兴之嘉宁、吴定、封山三县,武平之武宁、武平、平道、军平、武兴、进山、根宁、安武、扶安九县,九真之常乐、建初、扶乐三县,九德之九德、阳成、越常、扶苓、曲胥五县,广州桂林之常安、武丰、粟平、武据、军腾五县,高兴之广化、海宁、莫阳、西山、化平五县,凡三十四县。或诸志已言吴末所立,或《晋志》有其县而诸志不能详其始,立疑即璜所置三十余县也。地居荒徼,吴又即亡入晋,以后诸县或存或废,故诸书不能质言耳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宁浦太守〉:“宁浦令,《晋太康地记》本名昌平,武帝太康元年更名。吴录有此县,未详。”;孔祥军《三国政区地理研究》第229页:“昌平县似于宁浦郡初置时分合浦高凉、郁林广郁二县地所立,据本郡考证,宁浦郡初置于建安二十三年,则昌平县当于建安二十三年立。”
^ 《舆地纪胜》卷124〈琼州〉:“《元和志》:吴大帝于徐闻县立珠崖郡,于其地立珠官一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交趾太守〉:“吴兴令,吴立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交趾太守〉:“南定令,吴立曰武安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交趾太守〉:“武宁令,吴立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交趾太守〉:“海平令,吴立曰军平。”
^ 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38〈岭南道·峰州嘉宁县〉:“本汉麊泠县地,吴分其地立嘉宁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武平太守〉:“海平令:吴立。”
^ 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38〈岭南道五·安南府平道县〉:“平道县,本扶严夷地,吴时开为武平郡,立平道县属之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九真太守〉:“移风令,故名居风,吴更立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九真太守〉:“常乐令,吴立。”;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38〈岭南道五·爱州安顺县〉:“本汉居风县地,吴改为移风,又分置常乐县。”
^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九真太守〉:“建初令,吴立。”
^ 166.0 166.1 166.2 《宋书》卷38〈州郡志四·九德太守〉:“九德令,何志吴立。 浦阳令:阳远,吴立曰阳成,太康二年更名。 越裳令:何志吴立。”